本专著可以分为四部分。第一部分聚焦中亚干旱区地理气候,以藜科、豆科等 9 科 19 种半灌木 / 小半灌木(如麻黄、沙拐枣)为对象,分析其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基础,揭示地形(山地、荒漠)与气候(干旱少雨)对植被分布的影响。 第二部分重点解析了旱生结构:叶片具角质层增厚、气孔下陷(如猪毛菜属泡状毛);根系主根深扎、侧根扩展(如沙冬青属根冠比增大);茎部木质化高、维管束密集(如麻黄属厚壁细胞),部分物种茎含储水组织(如假木贼属),通过显微结构对比不同类群适应性差异。第三部分阐释了抗旱策略:叶片缩小表面积、形成复表皮减少蒸腾;根系深广分布提升吸水效率;茎部厚壁细胞增强支撑,储水细胞应对缺水。典型如驼绒藜属叶片肉质化、黄芪属根系储能,体现形态结构与干旱环境的协同进化。第四部分评估了物种固沙(沙蒿)、药用(甘草)等价值,针对栖息地碎片化问题,提出栖息地修复、监测网络构建及抗逆品种筛选策略,为中亚荒漠生态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解剖学依据。
采集时间 | 2025/07/01 - 2025/07/31 |
---|---|
采集地点 | 哈萨克斯坦 |
数据量 | 39.6 MiB |
数据格式 | .PDF格式 |
数据空间分辨率(/米) | 无 |
数据时间分辨率 | 无 |
坐标系 | |
投影 | 无 |
作者(编委会):А. А. Бутник, О. А. Ашурметов, Р. Н. Нигманова, С. А. Пайзиева 出版社: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FAN出版社 出版地:乌兹别克斯坦—塔什干 出版年:2001年 页数:252页 语种:俄语 ISBN号: 分类号:UDC 581 (4+5+8), 582.661
本书为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文献信息中心(以下简称中心)馆藏文献,中心将本书电子化后存储,未经过OCR识别,数据加工过程依据国家标准《GB/T 31219.2-2014图书馆馆藏资源数字化加工规范》,完全遵照《中亚沙漠植物的生态解剖学 第二卷:半灌木与亚半灌木》的数据信息,未改动删减。
对收集到的《干旱区开发与荒漠化防治:综合措施》进行电子化加工处理,按照国家标准《GB/T 31219.2-2014图书馆馆藏资源数字化加工规范》要求,未改动删减《中亚沙漠植物的生态解剖学 第二卷:半灌木与亚半灌木》的数据信息,数据质量可靠。
# | 编号 | 名称 | 类型 |
1 | PT2406 | 中亚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与科技文献共享平台 | 其他 |
# | 标题 | 文件大小 |
---|---|---|
1 | (XJLASRU70010882).pdf | 39.6 MiB |
中国·新疆乌鲁木齐市北京南路818号, 830011, 电话: 0991-782312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