%0 Dataset %T 中亚沙漠植物的生态解剖学 第二卷:半灌木与亚半灌木 %J 干早区生态与资源科学数据中心 %I 干早区生态与资源科学数据中心(data.dcxjegi.cn) %U https://data.dcxjegi.cn/portal/metadata/a99b4fdd-49f3-49ab-b208-3adf0b757fde %W NCDC %R 10.12389/ariddc.00986 %A 贺晶晶 %K 植物研究; 植物区系; 植物多样性 %X 本专著可以分为四部分。第一部分聚焦中亚干旱区地理气候,以藜科、豆科等 9 科 19 种半灌木 / 小半灌木(如麻黄、沙拐枣)为对象,分析其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基础,揭示地形(山地、荒漠)与气候(干旱少雨)对植被分布的影响。第二部分重点解析了旱生结构:叶片具角质层增厚、气孔下陷(如猪毛菜属泡状毛);根系主根深扎、侧根扩展(如沙冬青属根冠比增大);茎部木质化高、维管束密集(如麻黄属厚壁细胞),部分物种茎含储水组织(如假木贼属),通过显微结构对比不同类群适应性差异。第三部分阐释了抗旱策略:叶片缩小表面积、形成复表皮减少蒸腾;根系深广分布提升吸水效率;茎部厚壁细胞增强支撑,储水细胞应对缺水。典型如驼绒藜属叶片肉质化、黄芪属根系储能,体现形态结构与干旱环境的协同进化。第四部分评估了物种固沙(沙蒿)、药用(甘草)等价值,针对栖息地碎片化问题,提出栖息地修复、监测网络构建及抗逆品种筛选策略,为中亚荒漠生态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解剖学依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