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专著可分为3部分。第一部分为历史发展与机构沿革,追溯了从18世纪彼得大帝时期的药用植物园到19世纪末植物园与博物馆的合并历程,重点描述了1923年苏联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成立后,在В. А. Комаров等科学家领导下,对植物标本馆、实验室的扩建及研究方向的拓展(如生态分布、植物区系分析)。第二部分为研究方法与学术成果,详述了地植物学团队在苏联境内的考察活动,涵盖北极岛屿、中亚草原、高加索山脉等区域,通过植被样方调查、标本采集与数据分析,建立了苏联植被类型的分类体系,尤其对冻土带、草原带、森林带的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系统阐释,并出版《苏联植被地图集》等重要文献。第三部分为应用价值与学科影响,评估了研究成果在农业区划、生态保护、药用植物开发中的应用,如通过植被分析优化草原畜牧业布局、揭示森林病虫害与植被结构的关联,同时奠定了苏联地植物学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,为后续《苏联植物志》的编纂提供了基础数据。
采集时间 | 2025/07/01 - 2025/07/31 |
---|---|
采集地点 | 乌兹别克斯坦 |
数据量 | 24.7 MiB |
数据格式 | .PDF格式 |
数据空间分辨率(/米) | 无 |
数据时间分辨率 | 无 |
坐标系 | |
投影 | 无 |
作者(编委会):П. А. Баранов 出版社:苏联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地:莫斯科-列宁格勒 出版年:1957年 页数:325页 语种:俄语
本书为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文献信息中心(以下简称中心)馆藏文献,中心将本书电子化后存储,未经过OCR识别,数据加工过程依据国家标准《GB/T 31219.2-2014图书馆馆藏资源数字化加工规范》,完全遵照《从药草园到植物学研究所》的数据信息,未改动删减。
对收集到的《干旱区开发与荒漠化防治:综合措施》进行电子化加工处理,按照国家标准《GB/T 31219.2-2014图书馆馆藏资源数字化加工规范》要求,未改动删减《从药草园到植物学研究所》的数据信息,数据质量可靠。
# | 编号 | 名称 | 类型 |
1 | PT2406 | 中亚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与科技文献共享平台 | 其他 |
# | 标题 | 文件大小 |
---|---|---|
1 | (XJLASRU70010654).pdf | 24.7 MiB |
中国·新疆乌鲁木齐市北京南路818号, 830011, 电话: 0991-7823121